汽车连杆零件的锻模设计CAD图纸+说明书

文件格式:.zip

文件大小:5.77 MB

资料详情:

该文件为 .zip 格式,下载需要 1000 积分。

                 摘 要                      连杆是发动机中的高精度的精密零件,对强度有较高的要求,是汽车发动机中重要的部件之一,被称为“保安件”,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发动机乃至整辆汽车的安全使用和行驶。连杆的品质直接关系到其力体部分的截面多为圆形或工字形,两端有孔,孔内装有青铜衬套或滚针轴承,供装入轴销而学性能及使用寿命,锻造连杆具有力学性能优良、易于加工、表面质量好等优点,而且生产周期短,生产工艺稳定。    连杆机构中两端分别与主动和从动构件铰接以传递运动和力的杆件。例如在往复活塞式动力机械和压缩机中,用连杆来连接活塞与曲柄。连杆多为钢件,其主构成铰接。连杆是汽车发动机中的重要零件,它连接着活塞和曲轴,其作用是将活塞的往复运动转变为曲轴的旋转运动,并把作用在活塞上的力传给曲轴以输出功率。连杆在工作中,除承受燃烧室燃气产生的压力外,还要承受纵向和横向的惯性力。因此,连杆在一个复杂的应力状态下工作。它既受、交变的拉压应力、又受弯曲应力。 连杆的主要损坏形式是疲劳断裂和过量变形。通常疲劳断裂的部位是在连杆上的三个高应力区域。连杆的工作条件要求连杆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抗疲劳性能;又要求具有足够的钢性和韧性。连杆材料一般采用45钢、40Cr或40MnB等调质钢。合金钢虽具有很高强度,担对应力集中很敏感。所以,在连杆外形、过度圆角等方面需严格要求,还应注意表面加工质量以提高疲劳强度,否则高强度合金钢的应用并不能达到预期果。   连杆的生产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为一模一件。而对于一模两件多为采用对排。本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汽车连杆并排式双件锻造的工艺及模具的设计过程,并对模具进行了造型。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1 1 绪论………………………………………………………………3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3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3 2 模锻工艺简述……………………………………………………4 2.1模具对金属变形的影响 ………………………………………4 2.2模锻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5 开式模锻………………………………………………………5 2.2.2 闭式模锻………………………………………………………5 2.2.3 挤压……………………………………………………………6 2.2.4 顶镦……………………………………………………………6 3 工艺性分析及工艺方案的选择……………………………………6 3.1汽车连杆工艺性分析……………………………………………6 3.2汽车连杆工艺方案选择…………………………………………7 4 汽车连杆的工艺参数及设计计算…………………………………8 4.1 锻件图设计………………………………………………………8 4.2 计算锻件主要参数 ……………………………………………10 4.3锻锤吨位的确定…………………………………………………10 4.4确定飞边槽的形式和尺寸………………………………………10 4.1.1分模位置…………………………………………………………10 4.1.2确定公差和余量……………………………………………………10 4.5终锻模膛设计……………………………………………………11 4.6钳口的设计………………………………………………………12 4.7 预锻模膛设计……………………………………………………12 4.8绘制计算毛坯图…………………………………………………13 4.9确定坯料尺寸……………………………………………………14 5 锻造模具的设计……………………………………………………14 5.1模具设计的基本作用……………………………………………14 5.2降低模具生产成本的措施………………………………………15 5.3模具的重要作用……………………………………………………17 5.4模具的设计要求……………………………………………………17 5.5模具的设计内容……………………………………………………17 5.6模具材料的选取……………………………………………………18 5.7锻造模块的确定……………………………………………………18 5.8、燕尾及键槽的选…………………………………………………18 6 汽车连杆成形工艺过程分析 ………………………………………18 6.1 毛坯的制备………………………………………………………18 6.2润滑剂的选用………………………………………………………19 6.3模具的预热…………………………………………………………20 6.4锻造温度范围的确定………………………………………………20 7 结论与展望………………………………………………………21 7.1主要结论………………………………………………………21 7.2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21 8 心得与体会………………………………………………………22 致谢…………………………………………………………………23 参考文献……………………………………………………………23

包含以下文件:
展开...

相关推荐

© 三人行图纸 访问电脑版